大学生冬春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预防
一、传染病预防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因此,传染病防治仍然是当前预防疾病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具有特异的病原体: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病原体。例如,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痢疾杆菌。
2、具有传染性:染病患者或健康带菌者排出的病原体,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内,引起相同的疾病,称为传染性。各种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传染性的强弱与病原体的毒性、数量、传播途径及人体的免疫力有关。
3、具有流行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病可在人群中蔓延,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根据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单位或某地区的人群中散在发生,并维持在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若一个单位或某地区的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若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地区迅速蔓延,甚至涉及全国,超出国界、洲界,称为大流行。短时间内的某单位或某个地区,出现大量同类病人,其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相同,则称为暴发流行。
4、具有季节性: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受气候条件或媒介昆虫的生活习惯影响,因而表现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如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发病,肠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发病。
5、有感染后的免疫性:免疫性是指人体在患过某种传染病后,能产生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感染此种传染病的能力。不同传染病的免疫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传染病感染后产生终身免疫力,如麻疹、脊髓灰质炎、水痘等感染后可保持终身免疫。有的传染病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只维持数年或几个月,如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等。
(三)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蔓延及终止的过程形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而且是相互联系,同时存在的,这三个条件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只有当三个环节同时存在时,才会出现传染病的传播蔓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出现,传染病在人群中不能流行。
1、传染源:指体内有了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使新生病原体排出体外,能传染给人或动物。
(1)病人:病人是传染源,不同疾病的病人,其传染性的大小不同,传染期的长短各不一致。
(2)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四类:①潜伏期携带者:指在传染病潜伏期排出病原体者。②恢复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者。③慢性携带者:病后携带病原体超过三个月以上者,为慢性携带者。④健康携带者:指携带病原体而无临床症状者。由于病原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难于发现,仍然在人群中活动,使病原体得以扩散,在传染病的传播中担任着一个主要角色。
(3)病动物传染源:人类可以患许多动物的疾病,如布氏杆菌病、鼠疫、狂犬病等。动物感染这类疾病后,能将病原体传染给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自受感染机体排出后,借助某些传播因素再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历的全过程。每种传染病由一定的传播因素所传播。如肠道传染病由水、食物等传播病原体,吸道传染由空气传播病原体。
(1)经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借病人呼吸、谈话、咳嗽、喷嚏时排出体外,散布到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将病原体吸入体内。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结核、水痘等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
(2)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后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甲肝都可以经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有病动物的肉、乳、蛋等都携带病原体,当人们食用这些食品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消毒,很多病都可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4)接触传播:①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个途径。如性接触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狗咬人传播狂犬病。②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接触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所造成的传播。尤其是手在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的疾病、性病、表皮传染病等,都可由这种途径传染。在大学生中手、钱、手机、电脑、脸盆、毛巾在传播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5)经血液、血制品和胎盘传播:带病毒的血液、血制品可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等。另外,妊娠期间患有肝炎、艾滋病等,病原体可经胎盘及血液传给胎儿,形成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
(6)土壤传播:土壤传播的疾病很多,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具有感染性,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钩虫卵等都需在土壤中发育到芽胞期或蚴虫期,再通过人的伤口或皮肤而感染,引起破伤风、炭疽及钩虫病。
(7)虫媒传播:介昆虫作为传播因素的作用分为:叮咬传播和机械性携带传播。叮咬传播指的是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需在特定的媒介昆虫体内生长、发育、经叮咬吸血而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虱传播斑疹伤寒等。机槭性携带传播,如苍蝇可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
3、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病原体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若人群对于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休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当他们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时便易感染或发病。因此,提高人群中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群易感性,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如果控制或消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形成,流行也就终止。因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就要在切断三个基本环节的相互联系,采取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对传染病人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促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起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作用。 对高热、腹泻、呕吐等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应及早诊治。对确诊或疑似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应迅速隔离治疗,并尽早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应根据病情及对健康人群的影响,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或休学回家休养治疗,以免在校园内传播流行。
2、切断传播途径: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坚持晨、午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并且给与环境消毒,疫情上报。
(2)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 生活习惯,做到食前、便后、工作、学习结束、外出归来洗手。
(3)加强饮水和饮食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品,不到不洁饮食摊点进餐,不喝生水,严防病从口入。
(4)教室、宿舍及公共场所要保持空气流通,采用湿式打扫,防止尘土飞扬。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采取空气消毒,尽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必要时戴口罩等简便易行的有效揞施。
(5)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正确交友,正确使用安全套,防止艾滋病等性病传染。
3、保护易感人群: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遵守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体息和睡眠时间。防止过度疲劳、受凉受潮,以免机体抵抗力下降。
(3)注意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保证合理营养素的供给,保证身体健康。
(4)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与病人接触,进行预防性服药或人工被动免疫注射。
二、呼吸道传染病为什么易在冬、春季流行?
冬春外界气温较低,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较多,彼此间密切接触机会增多,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的传播机会。冬季天气冷,气候干燥,冷空气和干燥空气被吸入呼吸道,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血管收缩,造成局部贫血和营养障碍;另外,室内通风换气较差,一些有害病原体繁殖后,也能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减弱,预防机能降低。因此,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水痘、流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等。学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又是这些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即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学生中造成疫情扩散,甚至造成局部暴发。因此对传染病的认识、预防成为学生们的必修知识,现将冬春常见传染病的症状、防治知识介绍如下:
三、水痘:
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被褥及毛巾等用具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成人也可患病,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否则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2.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0—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等类感冒症状。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迅速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
3.预防措施:
a.控制感染源:隔离治疗患者至皮疹全部结痂,对已接触的学生,应检疫3周。
b.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避免接触传染病人,不到传染病流行宿舍交流。
c.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d.尽量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板蓝根、抗病毒冲剂等)。
e.用84消毒液兑水擦洗桌椅和学习用具,或喷洒教室进行空气消毒(给教室、宿舍消毒时需要关门窗)30分钟后通风1小时。或用紫外线消毒管消毒40分。
f.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保持环境整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g.水痘传染病虽然传染迅速,但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所以同学们也都不要恐慌。
四、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在冬春季流行,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2.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拖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增加户外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b.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
c.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早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d.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e.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冬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
五、麻疹:
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四、三”:a.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b.出疹期4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c.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2.麻疹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至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3.预防措施:和水痘相同。
六、流行性腮腺炎:
1.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全年皆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暴发。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2.由腮腺炎患者和健康携带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被其污染的食具或用具,在短期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4-21天,平均18天。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3.预防措施:
a、确保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b、教室、宿舍等每天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对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和地面、墙壁、课桌椅等表面进行定期消毒工作。
c、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把好“病从口入关”。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d、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物品。
e、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应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治愈后方可上课。
七、结核病:
1、结核病的基本常识:
结核病是一种可以防治的慢性传染病。它是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结核杆菌后所致,全身各个器官均可受累,但以肺部最为常见。人群普遍易感,15-54岁青壮年发病居多占80%左右,全年均可发病。病源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在被感染结核菌后,约1/10的人终身有可能发病。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结核病是目前在校生影响学业、因病休学的重要疾病之一,是危害学生健康的常见病。因此,广大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要有所了解,保证顺利完成学业。在此主要介绍肺结核病的基本防治知识。
2、肺结核病的传染源:
肺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当病人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肺部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发生结核感染,形成原发病灶发生结核病。一般每个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一年可传染10-20个人。所以早期发现病人控制传染源非常重要。
3、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经飞沫传染和尘埃传染。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被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要看每个人感染结核感菌的多少、毒力强弱、体质、心理、精神、营养、生活(学习)环境等因素,一般被感染者中10%的人可能发病。
4、临床表现:
肺结核患者的主要表现有:低烧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妇女有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肺部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或不适、呼吸困难等表现。由于现在一些患者抗生素的广泛运用,导致症状不典型或无自觉症状(特别是学生),加之以上这些症状属非特异性,只有在体检透视时才发现肺上有阴影而被发现。病人早期发现、旱期诊断较为困难。还有一些患者忽视病情未就诊,成为隐性传染源,这是导致学校肺结核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5、肺结核的诊断:
一般而言,凡有咳嗽、咳痰二周以上或咯血,痰中有血丝者,该患者就有可能患了肺结核病,属重点筛查对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去正规医院检查。
6、学校的结核病疫情及特点:
学生结核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甚至无自觉症状,易忽略,人群集中,易发生暴发流行。一部份学生是通过体检才发现患有肺结核,好发年龄一般在12岁以上,以中学生居多,大学生中也不少。学生患者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应积极治疗。
7、如何预防结核病:
a.吐痰时,特别是排菌病人,带痰的痰液干燥后,结核菌可随尘埃进入空气中,所以不随地吐痰,要把痰吐在痰盂里或者在纸上经焚烧等方法处理。咳嗽时要用手帕掩住口鼻,不要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
b.注意个人卫生,经常在阳光下晒被服,勤开窗,对宿舍、教室、计算机房、食堂等公共场所应注意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c.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能力。
d.宿舍中,发现有肺结核病特别是排菌者,应及早治疗,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e.避免消化道传染,提倡分食,专用餐具分开清洗,不要吃病人剩下的食物。
f.各院系应和医务所密切配合,及时报告、处理、控制学校师生的肺结核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严防结核病在人群中的感染和暴发流行。
g.不要歧视患结核病的学生,因为,只有痰涂片检查呈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才会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开始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后2-3个星期,传染性就会逐渐消失。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一般没有传染性,可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八、流感:
1.流感知识: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及易变异,人群对及易变异后的病毒株缺乏免疫力,甲型病毒多为大流行;乙型病毒多为局限型流行;丙型病毒多为散发型。急性流感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后7日后仍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2.临床症状:流感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发热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3.如何预防流感呢?
a、常洗手。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个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手。
b、多通风。空气不好的宿舍、教室等是很容易传染上感冒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做到每天让宿舍、教室等人多的空间多通风。
c、多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将病毒从你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而脱水症则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e、不要总揉你的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f、别老坐着不活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病。
g、多吃维生素E和C。维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所以那些不爱吃肉、吃油的人摄入得少。他们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E类的食品。维生素C有减轻感冒症状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别过量。
h、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暂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可用紫外线灯消毒;也可用中药预防,如口服板兰根等。
i、流感病毒侵入机体以后是否引起发病,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的侵袭,因此平时要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要有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这是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
榆林学院医务所宣
2016年11月5日